林则徐(1785-1850年)
福建侯宫人,嘉庆十六年进士。著名抗英禁烟将领,民族英雄。1835、1836年两次到南京署理两江总督,1839年授两江总督,因主持东南沿海禁烟运动未到任。
前言
两江指江南省 (今江苏、安徽两省以及上海市)和江西省,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,也是人文荟萃之区。从康熙四年 (1665)始任两江总督郎廷佐,到宣统三年(1911) 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人骏逃离江宁(今南京),有影响的总督80余人,98任,历时247年。两江总督是三省最高军政长官,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多由满人担任,之后汉人渐多。雍正元年 (1723)起兼兵部尚书衔和右都御史衔,为文官从一品;道光十一年 (1831)起兼两淮盐政;同治五年(1866)起兼南洋通商大臣。两江总督厘治军民,察举官吏,修饬封疆,在当时全国所设八个总督当中,唯一掌管三省,是管辖省份最多的总督,政治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。
复原的总督署大门
复原的总督署大堂
定制两江
从顺治四年 (1647)起,清廷先后任命了马国柱、马鸣佩等人为江南江西河南等省的总督。任命全国总督的设置和管辖区域,时有变化,分合无常,直到康熙四年 (1665),才基本确定设立两江等八个总督。第一任两江总督是郎廷佐,驻江宁。两江总督署与明汉王府旧址是连在一起的。除太平天国定都天京(今南京)时期,两江总督将行辕移设常州,同治年间重修督署,两江总督在江宁府署、江南盐法道署暂居理事外,200多年来,两江总督署一直设在南京长江路292号院内。康熙、乾隆南巡时,曾多次将与之相邻的江宁织造署作为行宫。乾隆晚年诏令后人不许南巡,行宫的一部分遂划归两江总督署。
总督署全景复原模型图
郑成功像
多铎入南京图
《两淮盐法图》册页之一
翻译局
武英殿
文华殿
李鸿章与日本人交涉图
中外禔福
宫府旧地
两江总督署坐北朝南,明朝时是汉王府所在地,先是汉王陈理的王府,后是汉王朱高煦府第;清康熙、乾隆南巡时,又将督署西南的江宁织造署扩建为行官,后行宫废弃,一部分划分给了督署;太平天国时期,督署被改建为洪秀全的天王府。嘉庆年间,孙玉庭做总督时督署大堂发生过大火。同治年间湘军纵火将天王府烧毁,曾国藩重修督署时,建正堂、门楼等各类建筑1189间。光绪年间,端方出洋归来,在署内新建西花厅、宝华庵等欧式建筑。1911年辛亥革命南京光复后,两江总督消亡。这里又成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。
江宁行宫图
不系舟
夕佳楼
两江总督、行宫(原江宁织造署)位置图
《尹继善上任图》
《康熙南巡图江宁阅武》(局部)
南都繁会(局部)
同光重修
同治年间,两江总督曾国藩上奏清廷,要求将督署(被毁的天王府)“拨款鸠工,依照原式建筑俾复日观”。两年内,新造大小房屋1189间。光绪年间,两江总督端方出洋归来,受欧美建筑思潮的影响,在署内新建了西花厅、宝华庵等欧式建筑。
东西辕门上是乾隆题写的“两江保障”“三省钧衡”
督署东高楼
西花厅
煦园中中西结合式建筑
曾国藩教子女看地球仪
棕榈亭
辛亥光复时,督署大门仍保持着同治修复时的面貌
兵火劫掠
两江总督署兵火频仍,屡次焚毀。其中孙玉庭做两江总督时,督署不慎发生大火,大堂及其左右房屋损毀严重;洪秀全扩建天王府(原督署)时,也曾发生火灾;同治三年 (1864)曾国荃率湘军攻入天王府,将珍宝财物抢劫一空后,放火将府内房屋悉数烧毁;民国六年 (1917)冯国璋做副总统时,因电灯线老化失火,煦园建筑被烧毁大半。
方胜亭顶上的镇火宝葫芦
大堂拱顶
湘军从天王府中挖出洪秀全尸体
《民国日报》和《申报》报道了副总统府失火的情况
克服金陵图
近代名督
林则徐在署理两江总督期间,大兴水利,减免赋税,平冤案,赈灾民,积极发展地方经济;裕谦等人在西方船坚炮利入侵的危急关头,以民族利益为重,针锋相对,直至壮烈牺牲;曾国藩、李鸿章等人,一方面率领湘军、淮军镇压农民起义,维护清王朝统治,另一方面又创办新式军事实业、民用企业、编练陆军;刘坤一、张之洞、魏光焘等人,创办新式学堂,为中国近代化教育做出贡献;端方、张人骏等筹办南洋劝业会,轰动一时,推进了东南经济的发展。